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加之物业租金、人工成本等要素价格的攀升,线下实体零售店受到了网络零售的严重冲击,宏图高科也不例外。在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的2015年,宏图高科将眼光转向了金融支付领域。2015年8月,宏图高科斥资1亿元收购国采支付(后更名为“天下支付”),并将它的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等业务在子公司宏图三胞的门店进行推广及使用。这不仅帮助公司进一步完善了零售生态,而自此,宏图高科也开始进军金融业。
在美方公布的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税清单中,有200多亿美元、占比约59%的产品是在华外资企业生产的,其中,美国企业占有相当比例。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美国企业处在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美方企图通过贸易战的形式逼迫美国企业重新回到美国,这本身就是全球化的倒退,是不会成功的。“企业是要讲经济规律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个人觉得美国的贸易战最后打下来,既不能够达到它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的目的,也不能把全球供应链体系打解体,它做不到。现在,全球价值链的指向是需求,中国有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中国有大市场,有世界最完备的全产业链产业体系,而且有最高的储蓄率,有资本,能满足全球价值链的需求。 ”
消费金融业人士介绍,消费金融增资主要是满足《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对资本的要求,比如“资本充足率不低于原银监会有关监管要求”、“同业拆入资金余额不高于资本净额的100%”、“投资余额不高于资本净额的20%”等。目前,持牌消费金融数为20多家,自2010年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成立后,目前持牌的20余家消费金融公司获牌时间集中在2014年和2016年,2018年全年只有2家公司获得批复。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消费市场规模巨大,是居民实实在在的需求,持牌金融消费公司,监管应该持鼓励态度,开正门堵偏门,今年的审批速度或将加快。
“城市发展到不同阶段,城市规划、经济产业都不同,‘特色机构’更加契合一座城市的实际。而且,‘特色机构’往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优点和趋势,也是机遇。”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童晶表示。设置特色机构,除了地方特色工作的体现,背后也是各地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顺应。
目前苏宁金融已经形成苏宁金服(曾称“苏宁金融”)、苏宁消费金融、苏宁银行三足鼎立的格局。那么,涉足金融已7年有余的苏宁,是否梦想实现?牌照布局之路苏宁集团金融之路始于2011年,直至今日,苏宁已获得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小贷、商业保理、保险代销、企业征信、消费金融公司、基金代销、融资租赁、民营银行等金融牌照或资质,几近全牌照布局。其牌照布局甚至也不逊于已万亿估值的蚂蚁金服,比如截至目前,蚂蚁金服尚未获得消费金融牌照。
改革往往是由试点积累经验随后复制推广,此轮机构改革中,先行者的经验也被更多地方复制。例如,2009年北京市成立金融工作局,监管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地方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随后,山东、深圳等地先后成立了地方金融监管局。在此次的机构改革中,上海、福建、海南、四川多地纷纷成立地方金融监管局,加强金融机构分层监管。再比如,2015年,成都开全国先河单独组建口岸与物流办,与之相对应,中欧班列(成都)综合竞争力在中欧班列中处于领先地位。在这一轮机构改革中,同样地处中西部的重庆、长沙也纷纷单独设立物流和口岸办公室,长沙媒体解读称“充分体现了对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物流与口岸工作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