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未来,我认为我们已经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团队,以及Windows和Office被用户广泛接受。我相信当我们进入互联网业务并且尝试扩展的时候,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它会是一股改变了原先规则的潮流,对我们来说,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所以,微软因为看中这一点,投入到互联网潮汐;苹果、亚马逊因为这一点,可以在短短几十年成长为近万亿市值的巨头。而可扩展性的实现前提是巨大且可能血本无归的资本开支,很少有人能够独立承担。VC们看中了潜在的巨大收益,愿意把钱投给这种先花大钱搞开发,然后利用最小的边际成本快速扩张,实现scalability的商业模式。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Snapchat在成长为一个不算小的内容平台之后,改变了分成策略,转成了风投更喜欢的经济模型:(Snapchat的战略使它更容易起步,同时也使得大规模盈利成为可能)当然,这里的关键假设是Snapchat的内容业务表现良好,收入能够持续增长。反过来说,如果后期内容表现不佳,Snap需要付出固定费用,它将承担更大的风险(即内容的收入曲线下降,而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
来源:国新发布责任编辑:吴金明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9日文章,原题:中国朝AI狂奔,小孩也学编程 如今,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赶搭这趟列车的不仅有成人,连3岁小孩也开始接触人工智能。近两年,人工智能教育板块蓬勃发展,编程培训市场尤其火热,这类课程成了许多家长的“新宠”,甚至被形容为“下一个奥数”。在“人工智能从娃娃抓起”的时代,一些孩子可能还不识字就要先学编程。
过去三年,几乎每季度的Netflix订阅用户量变化情况都会牵动大小股东的心,你会发现,市场真实情绪和未来预期都通过这个数据实时反馈到股价上。Netflix是怎么做到的?众所周知的一个答案是,内容。但是往下再深挖一层,内容之外,还有推荐算法。Netflix是名副其实的算法控,它的推荐算法来自一个颗粒度极细的分类系统,这个分类系统的建立基础是,Netflix能根据用户浏览习惯创建超个性化的微标签。
我们再看看财政政策,中国的财政收入是大幅度地增加,当然这个增长也是我们实现国家复兴的重要的保障。因为中国的国家很大,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所以它的财政支出的面非常大,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理解。但是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它真的有时候没有起到调节的职能,财政政策不是税收收入政策,也不是如何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以很快的速度增长的政策。并不一定是你的财政增长和税收增长就一定要超过GDP的增长,我看不见得,因为财政政策非常重要的,排在第一位的还是面对实体经济,要保持一个调节的职能,所有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政策都是逆周期的,这是我们宏观经济调节的基本的原则,如果没有逆周期的思想,我认为很难做好宏观经济的平衡协调作用。